当前位置:首页 >> 科普类别 >> 中医养生>

处暑养生,不懂规矩要吃亏
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0-08-22 浏览次数:672次

处暑

即“出暑”

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


俗话说

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

睡不醒的冬三月”


伴随着暑气的消褪

人体也进入了容易犯困的阶段

为了让身体充满活力

不少人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养生计划


处暑由来


处暑,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每年的8月23日前后(8月22日~24日),视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。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。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意思,“处暑”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表示炎热即将过去,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节气,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


处暑三候


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


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

秋燥来袭,当心4种病找上门


处暑之后,暑气渐消,天气转凉,气候逐渐干燥。当干燥之气过盛,就容易成为燥邪,侵犯人体,诱发疾病:

01

肺部疾病

燥邪一般可以分两种:初秋多为温燥,深秋多为凉燥。但无论那种燥邪,都容易通过口鼻,进入我们的呼吸道,继而损伤肺部。肺喜润而恶燥,燥邪入侵,肺气宣降受影响,各种肺部疾病自然随之而来。


02

便秘

处暑后余热犹存,与空气中的燥气结合,形成温燥。温燥入体,大肠中的津液被过量消耗,肠道干燥,使大便变得干硬难排,就更容易出现便秘。


03

鼻炎

处暑后气温忽冷忽热,鼻腔黏膜容易受干燥刺激,易使鼻炎复发,这也是常说的“秋风起,鼻炎来”。


04

口唇、皮肤干裂

秋季气候干燥,水分蒸发加快,空气相对湿度降低。而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30%以下时,人们就容易感受到皮肤干燥,出现皮肤掉屑、嘴唇干裂等情况。


中医认为,肺主皮毛,皮肤的干燥程度与肺有关系。秋燥伤肺,表现在皮肤上,干燥自然在所难免。


处暑后润燥,关键在吃


处暑后,秋意渐浓,人体容易被燥邪侵袭,滋生多种疾病,因此,润燥养肺就成为了处暑后的养生重点。日常应根据自身体质和饮食嗜好,少吃生冷辛辣食物,多吃一些滋补、润燥的食物,以益肾养肝,润肺养胃。


1

肉类:鸭肉最佳

中医云,暑伤气。暑热过后,人体处于虚劳的状态,需适当进补,但也不能大补。


牛羊肉属温燥之物,容易加重燥热,不建议食用。相比之下,鸭肉性味甘凉,可以滋五脏之阴、清虚劳之热、补血行水、养胃生津,更适合处暑后食用。


沙参老鸭汤

材料:北沙参,老鸭一只,玉竹,麦冬,姜片,骨汤,精盐,味精。

做法:将准备好的北沙参、鸭肉分别洗净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先用大火烧煮沸20分钟,再用小火炖50分钟,直至鸭肉熟烂,调味即可。

功效:养阴润肺,清热化痰。


2

水果:雪梨最佳

处暑过后,秋燥最易伤肺,而说到润燥养肺的水果,梨是首选。


梨子自古被尊为“百果之宗”,可以治咳润肺。《本草纲目》则认为,梨可“润肺凉心,消痰降火,解疮毒、酒醉”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梨偏寒凉,体质虚寒、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子,老人小儿多吃生梨可能伤脾胃,故更建议煮熟了吃。


秋梨膏

材料:雪梨、冰糖,蜂蜜。

做法:将雪梨削皮榨汁,放入冰糖,煮半小时左右,过滤,再慢慢熬成膏状,加入蜂蜜拌匀,食用时加水兑开即可。

功效:润肺止咳。


3

蔬菜:秋藕最佳

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。中医认为,莲藕可以补心生血、养胃滋阴、健脾益气、止泻固精,不仅可以补虚,还可以养阴清热,最适合此时食用。


需注意的是,莲藕富含淀粉、粗纤维,大量进食可导致消化不良,所以莲藕别吃太多,最好一周吃两次,每次100~200克。


排骨莲藕汤

材料:排骨500g,莲藕750g,盐、葱、姜适量。

做法:排骨洗净切块,莲藕去皮切块,与排骨一起放入锅中,放入葱段、姜片、精盐、胡椒粉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20分钟后即可。

功效:滋阴润燥,补肾益血。


4

中药:百合最佳

百合肉质清甜爽口,是药食两用的佳品。内服有滋阴、润肺、止咳、清心安神的作用,外用可以清热、解毒、消肿。


百合分鲜百合和干百合两种,一般入菜时,多用鲜百合,而入药多用干百合。需注意的是,百合偏凉,属“滑利之品”,容易拉肚子、怕冷、有寒咳的人,不宜食用。


银耳百合红枣汤 

原料:银耳100克,百合10克,红枣3~4个,冰糖少量。 

做法:银耳泡开撕块,去掉根部,百合凉水泡发后待用,红枣撕成小块。将所有材料下锅,小火煲至银耳软糯,红枣香气飘出(大约一个半小时),加冰糖即可。 

功效:养阴补虚。


处暑后养生,还须做好3件事


中医养生,讲究顺应天时。除了饮食,作息、衣着也应该遵循时节:

01

多喝水

秋季干燥,水分蒸发加快,再加上天气炎热,人体往往容易“冒干火”,出现口干舌燥,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

建议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ml以上。水足了,火灭了,人自然就不燥了。


02

多睡1小时

人们常说“春困秋乏”,处暑正值夏秋交界,日暖夜凉,温度适宜,正是容易犯困的时节。


此时虽然没有多少秋意,但为了保持充足的睡眠,避免身体不适,建议比夏日多睡1小时左右。


老年人气血两亏,很容易出现白天精神差、晚上睡不好的少眠现象。因此,老年人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宜“遇有睡意则就枕”。


03

别急着添衣

处暑开始,昼夜温差变大,天气逐渐变凉。但“春捂秋冻”,为了让身体能适应气温变化、增强抗冻能力,建议别急着添衣。


当然,这也仅限于健康的人群。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和体虚的慢性病患者,早晚气温较低时建议适当添点衣物,以免着凉。


处暑养生禁忌


01.睡得少——建议多睡一小时。

暑后入秋,燥热耗气伤阴,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、神疲懒言。因此,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,提前进入防秋乏的“备战”状态。


02.腹部受寒——建议睡觉盖凉被。

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、养生先养脚的道理,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。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。初秋虽然不冷,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,所以夜寝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注意胃部保暖,保护身体阳气。


03.开窗少——建议让空气流通。

初秋气温已经转凉,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,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,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,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。


04.贴秋膘——建议循序渐进。

进入初秋,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,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,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。但是,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,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


05.过量运动——建议进行轻缓运动。

初秋后天气转凉,空调房宅了一个夏天,忍不住跑出去运动。适量运动本是好事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。但如果过量运动,尤其是剧烈运动,是伤身的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秋天本该收敛阳气了,过量运动却会消耗阳气。


如果觉得去医院太麻烦费时间,碰上有什么健康问题就上广杏堂国医馆问问看吧!专业的医生团队会评估你的具体情况,针对体质,进行调理,更安心!

 

中医门诊,中医院,中医馆,中医服务机构
广杏堂国医馆微信公众号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版权所有:广杏堂国医馆
医馆地址:武汉市东风大道48号
咨询热线:400-6655-190
郑重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咨询医生。
鄂ICP备19022899号-1营业执照 食品经营许可证